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推動澳門科技創新發展
馬志毅
26/02/2019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該戰略自提出以來,得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個城市的擁護支持,也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在今年1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出台,全方位描繪了大灣區發展路線圖。

對照世界上三大著名灣區的發展經驗,科技創新在灣區的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灣區獲得發展動力、維持競爭力、增加吸引力以及提高凝聚力的關鍵。因此,《規劃綱要》將科技創新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將大灣區打造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並對相關的意義、內涵、條件、障礙、保障措施等都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大灣區具備條件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大灣區要打造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為主軸,因包括港澳,與國際聯繫密切,在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具有明顯優勢。大灣區的各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定位,與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相關的產學研佈局良好:擁有香港大學等一批世界排名前列、科研實力雄厚的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已經孕育出像騰訊、華為等世界500強的企業,湧現了大疆、商湯科技等獨角獸創新型企業,也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很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中小企業。大灣區已經基本具備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所需要的一流大學、一流人才、一流科研設施及一流企業。下一步最核心的就是要實現制度創新,讓各項創新要素連接起來,形成創新網絡,發揮出協同效應,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

以制度創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四大核心城市”這一獨特性,必須透過制度創新使這種獨特性顯示出巨大互補性,變成發展優勢,加速大灣區內人才、資金、設備以及信息等創新要素的流動,實現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

作為澳門特區政府主要推動科技發展的部門,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在《規劃綱要》中已經將推動制度創新放在了顯著的位置。我們欣喜地看到制度創新已經實實在在的發生。國家科技部在去年已經實現了中央財政科技經費過境港澳、試點開放中央財政科技計劃讓港澳科研人員申報、港澳自主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系列措施。在《規劃綱要》的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也正在構建,相信隨著《規劃綱要》的落實,不同層面的制度創新還將陸續湧現,阻礙大灣區科研人員交流、不利於創新要素流動與融合的障礙等都將逐步被衝破。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澳門科技發展的難得機遇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6月中旬透過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回信全澳高校師生,肯定澳門科技創新取得的新進步,勉勵澳門創造更多科技成果,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習主席的回信更加堅定澳門發展科技創新的信心,特區政府2019年度用於科技發展的預算有了顯著增加,並且提出啟動科技創新發展策略研究及制定鼓勵科研創新稅務優惠措施,在制度創新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經過多年的發展,澳門在中醫藥、芯片設計、太空科學、物聯網、先進材料、人工智能及精準醫療等領域,積累了較強實力,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大有可為。參與大灣區科技合作,澳門可循以下幾方面發展:建設高層次研究平台,參與建設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推動跨區域產學研合作;結合平台和會展業的優勢,以葡語系國家及“一帶一路”為重點,服務大灣區國際科技轉移;發揮粵澳中醫藥產業園的對外優勢,推動中醫藥的國際化;推動共建大灣區智慧城市聯盟,打造智慧灣區。

其中建設高層次研究平台,提升澳門科技硬實力是關鍵。特區成立以來,澳門已經成立了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是中藥質量研究、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月球與行星科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粵西地區唯一擁有多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城市。透過研究平台形成技術高地,結合內地市場和產業化配套,將增加向大灣區、尤其是向珠江西岸輸出技術和服務的能力,澳門有條件成為具國際影響力的珠江西岸科技創新基地。

當然澳門要實現上述的目標,特區政府將持續加大力度支持現有及新建高水平研究平台,為它們提供更多的經費支持,讓實驗室可以增加人才引進、擴大人才培養、添置高端科研設備、優化科研環境,使實驗室可以繼續保持高水平,並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成果的工程化;特區政府還要投入資源,支持相關實驗室與大灣區的企業合作成立研發中心,讓實驗室成果更適應產業界的需求,為下一步成果轉化奠定基礎;與此同時,特區政府會繼續透過制度創新,優化與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的政策,如:科技人才、產業培育、科技金融、平台搭建,爭取更多國家級研究平台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落戶澳門等。

在新的時代,特區政府及澳門科技界都需要有更大的作為,才能抓住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機遇,推動澳門的創新發展,為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X